党群工作
首页» 党群工作» 学习园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作者:         发布日期:2006-09-29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理论成果,表明我们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涵。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理论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又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方针。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不断加深的认识过程,有力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行。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题的理论

  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这样一个基本问题。50多年来,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结合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任务,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大量论述,先后提出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一系列著名论断,逐步深化了我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科学发展观集中地概括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指出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同时又指出,我们要求的发展,必须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强调要取得发展的主动权,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从而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发展的理论内涵。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本动力的理论

  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如果不进行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抉择,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江泽民同志结合新的实践,深刻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强调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这些重要论断,使我们对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更加明确,改革的思维更加清晰,改革的信心更加坚定。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要求的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避免单打一。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强调“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这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大关系的基本方法。邓小平同志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江泽民同志强调,“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从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地区优势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把东、中、西部各地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使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指导原则更加具体、更加完善,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的理论

  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布局问题高度重视,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就在《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问题,为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开创性探索。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重视搞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江泽民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胡锦涛同志又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强调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要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和提升为“四位一体”的新布局,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内涵认识的飞跃和深化。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本目的的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目的是发展问题中一个重要范畴,我们党对此也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我们党始终强调,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任务不同,这个问题也就相应地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党的八大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又提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等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继承我们党一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宗旨的发展指导思想,强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种发展目的论,既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又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既坚持了我们党历来强调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思想,又把这个目的表达得更全面、更具体,更富于时代特征。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精神动力的理论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没有文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我们党对此高度重视,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思想。邓小平同志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特别是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精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这一概括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要通过大力倡导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撑。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目标的理论

  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党总是非常善于根据发展的形势,及时提出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建国后,我们党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又提出了“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等新概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强调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指出要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和共同愿望,又提出了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我们党对现实发展的深刻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多年来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一体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外交战略的理论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整个国际大环境下进行的。我们党始终强调,我们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党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的重大判断,指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在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强调要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必将有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稳定的周边环境、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宽松的舆论环境,必将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领导保证的理论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既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又是进一步赢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重要法宝。毛泽东同志曾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邓小平同志指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江泽民同志强调,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的政党要艰难得多。科学发展观所确立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执政方针,进一步发展了党的执政理论,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内涵,赋予了党的先进性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任务。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必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版权所有  best365·官网(中文版)登录入口  我们的位置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